A03版:文笔塔 文艺
2024年09月14日

往事都成梦里看

臧刘昕

2024年7月6日,农历六月初一,享誉海内外的诗词教育大家叶嘉莹先生迎来了百岁华诞。一百年,对于岁月来说,只是短短一瞬;对人生来说,却是漫漫长路。虽尝遍了百年沧桑,历尽了荣辱沉浮,叶先生却依然保有一颗安静素然的心。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从中领悟到的生命哲学:“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一百年前,在一个烈日炎炎、满池莲香的日子,叶嘉莹降生于北京一处偌大的四合院内。因六月初一是荷花的生日,家人便唤她乳名“小荷子”。

“叶”这个姓可不简单,祖上属于八旗子弟的叶赫那拉氏,曾祖父和祖父都在晚清时期为官,可谓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到了民国,因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叶赫那拉氏一族就取了第一个字,姓了叶。

说到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的缘分,绕不开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伯父叶廷乂,另一个则是她的大学恩师顾随先生。

晚晴时代,中国朝廷腐败,积贫积弱,一心救国的青年人纷纷出国留学。伯父也曾留洋过日本,虽然接触了新知识,喝过洋墨水,可骨子里却仍是个传统文人。他精通医术,爱好诗词,旧学修养极为深厚。叶嘉莹尚在牙牙学语时,就跟着识字背诗,伯父不仅要她将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还要根据平仄韵律有感情地吟诵。在这样的诗歌熏陶下,冰雪聪明的叶嘉莹进步斐然。小时候,父亲在上海航空署工作,长年不在家。父亲规定叶嘉莹每个礼拜要用文言文替母亲写一封家信寄往上海。小小的孩童似通不通,似懂非懂,每每写完都忐忑地叫伯父帮忙评改。伯父总是不厌其烦,慈爱有加地悉心指导。

到了十来岁,伯父说,不能净背诗词古文,要学会自己作诗。小女孩没什么人生阅历,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能写的无非是雨中芭蕉、花间蝴蝶、池中莲荷。因喜爱翠竹,叶嘉莹还亲手将竹子植于自己窗前,写下了《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俏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小小年纪就展露出的文学才华,让伯父大为赞赏。

叶嘉莹未曾上过小学,是伯父的诗歌启蒙点亮了她的未来之路,为她将来成为古典诗词的传承人种下了美好的前因,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叶嘉莹生命中第二位贵人是辅仁大学的顾随先生。他一袭长衫,清瘦如竹,讲起唐宋诗词来博古通今,信手拈来。在叶嘉莹看来,没有人讲诗能像顾先生那么好,他不仅在讲知识,更是讲诗歌的生命、心灵和本质。每每上课,叶嘉莹都在台下专心致志记笔记,生怕漏了一字半句。用她的话说:“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困在暗室之中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由于从小的诗文熏染,当其他同学懵懵懂懂未入诗词之门时,叶嘉莹已能吟诗作赋了。她的诗作深得老师的赏识,顾先生不仅将自己一生所学尽数传授,一有诗作还会让她品评一二。两人不仅是深厚的师生关系,更是诗词路上的忘年知己。

后来,叶嘉莹记的八大册课堂笔记和老师的诗作,都随她去了台湾,又带到了异国,她一直视如珍宝,随身携带。生活历经波折,她都想方设法把笔记保存得完好如初。她说:“这是宇宙唯一的。”2006年,在叶嘉莹的整理下,《顾随诗词讲记》正式出版,缔造了一则师徒佳话。

叶嘉莹是不幸的,出生在清朝末年的战乱年代,一生坎坷,半世飘零。但她又是幸运的,童年时光在诗歌里浸泡着,年少岁月被诗歌温暖着。这份丰盈美好,治愈着心底的伤痛,让她在漫漫长路中,一步步走出人生的豁达与坚韧,并最终帮助她完成降落人间的使命。

尼勒克的一天 童诗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