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形态。“融合”二字,体现了城乡互融互促、差距逐步缩小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体制机制之一着重强调,既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更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实践,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近年来,天宁区坚持“城乡一体、两山实践、三产融合、四化同步、五大振兴”原则,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项目制试点工作,全力打造“以城带乡、以乡润城、城乡融合”的苏南乡村振兴样板。
坚持规划引领 重塑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坚决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规划模式,从全域角度进行统筹布局,使城乡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相互衔接、协调互补。
调优生态。实施“三全一廊”(全域散乱污、全域生态河道、全域人居环境整治以及生态走廊)整治行动,关停并转“危污乱散低”企业超600家,腾出发展空间近千亩;宜居乡村建成率、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率、农村生态河道治理率均达100%,新增生态绿地空间5000亩,省考断面稳定优Ⅱ水质,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提升,生态环境从一处美、一时美迈向全域美、长久美。
调活空间。坚持“多规合一”,推进郑陆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加快空间资源碎片化整理。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街道精细化治理“白皮书”,相对集中布局工业区、集镇区、生活区、农业区,形成边界清晰、功能互补、设计美观的规划体系,从而用规划重塑三生空间,解放沉寂的生产力。
调强能级。编制《锡常协同先行区空间规划》《常州东部地区空间协同发展规划》,主动牵手无锡江阴、常州经开区共建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聚焦交通、产业、创新、文旅、配套等重点领域,以局部先行一体化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让区域发展从各自为营变为抱团发展。
着眼产业兴旺,培育城乡融合的经济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深化城乡产业融合,有利于增强城乡经济联系,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经济持续增长。
推动农业向“三品”集聚。建立“1+3+N”的天宁农业品牌体系,编制“1+8”的天宁农业产业规划,强化与农科院、南农大等大院大所合作,导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全力打造农业种业“内芯”和科技“外芯”。
加速工业向“智慧”转型。编制完成“一城一区多点”的现代工业园区规划,瞄准三新经济、数字经济等主攻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等产业新赛道。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做大产业发展“蛋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
引导服务业向“融合”进军。构建以“加、新、高”项目为核心的产业引擎,依托渔光一体、爱巢生物等20余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助力美丽乡村、历史文化与美食、美景、美宿等业态深度融合。
顺畅要素流动 贯通城乡融合的双向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我们持续优化城乡区域经济布局,提高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与质量,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同步推进“市民下乡、村民进城”。先后建成投用6000余套人才公寓、3个农业硕博工作站,柔性引进专家级教授35人,引进城市人才6850人,全面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围绕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制专业化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进入价值链更高的行业创业和就业。
促进资本多方联动。探索实行“国资先行、民资跟进,生态先行、产业跟进”的天宁模式,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涉农资金,金融资金,共同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
促进土地价值驱动。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发展思路,打破行政村原有边界束缚,在村域之间试行“飞地”建设,将原来“村村冒烟、低效无序”的碎片化工业用地调整为“相对集中、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强化功能支撑 完善城乡融合的优质配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只有将优质资源配置向农村覆盖延伸,促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才能让城乡居民能够最大限度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推动交通一体化。抢抓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试点契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贯通东西的焦溪大道全线通车,未来智慧城“五纵五横”、省级高新区“四纵四横”主干路网全面拉开。启动青洋快速路北延建设,规划实施大明路北延、天宁大道等交通要道建设。
推动教育一体化。持续深化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轮岗、联盟交流,季子幼儿园与市机关幼儿园开展一体化办学、郑陆实验学校与局前街小学紧密合作办学,城乡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新建舜新幼儿园、未来智慧城幼儿园等7所学校,同步提升农村教育软硬件实力,创成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推动医养一体化。推行“医院+社区+家庭”的“居家养老医疗一体化”新模式,优化农村医疗资源布局,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7%以上,“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全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成为天宁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树牢改革思维 探索城乡融合的致富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我们紧扣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坚持以改革思维破解难题,以创新的思维激发活力,将干事创业的激情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动力。
让村民变股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6个村集体资产总额超亿元,15万多农民变成股民,健全农村闲置低效资源盘活利用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通过资源的挖掘、规划的倾斜,引导各村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多渠道、多类型、市场化的增收路径。
让生态变生计。通过生态改善和乡村建设,累计引进27个重大产业项目,创成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深化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机制试点成效,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延伸生态产品机制转换场景,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
让房产变资产。坚持“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稳慎创新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以“镇域统筹、自治共建、美丽宜居”为鲜明特色的天宁宅改模式,试点横沟村“五优农居”建设和粮庄桥村“宅改”更新,成功推出一批农房改造优质项目,推动“户有所居”向“住有宜居”升级。
写好治理文章 凝聚城乡融合的广泛合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打造一流党建样板。充分放大“宁聚力”党建品牌内涵,与南京大学共建苏南首家乡村振兴学院,打造成为向外展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窗口”、农村干部和乡土人才教育培训的“第一课堂”、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的“第一智库”。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区乡共管”制度,探索建立村干部专职化管理体系和职业化培训实践机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打造一流善治样板。学习借鉴“儒林实践”先进经验,扎实开展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围绕资产化纽带、网格化服务、数字化赋能、民主化管理,推进架构调整和数据关联整合,构建数字治理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村级协商议事室、矛盾调解办公室、法律援助站等资源,真正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打造一流的文明样板。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焦溪古镇保护修缮、日常管理渐入佳境,“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元业态自然生长,古建老街活化利用做法获中宣部“文化中国行”深度聚焦、《人民日报》专版推介。寺墩遗址保护规划顺利报批,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充分挖掘尧舜文化、季子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镇村全覆盖。大力推广乡风文明积分制,引导群众参与建设美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全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