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时。月饼的品牌大战如火如荼,商家销售的现成月饼,吃到嘴里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忽然想起儿时的场景,母亲为一家老小做油炸糍的场景。
中秋前后,正值江南收获的季节,旧时的溧阳人即便再艰苦,也会就地取材,把地里刚刚收获的农作物制作成美味的食物,来迎接这一重要的传统佳节。油炸糍因其形如圆月,是这个时节最应景也最受人欢迎的美食。自家田里打出来的糯米蒸熟,从锅中翻到大盆中,趁热和入适量的小麦粉,用力揉匀,然后用包糯米团子一样的手法包入各色馅料,压成扁平的小圆饼。为了防止风干,做好的饼坯一般会用湿润的纱布盖住。过去的馅料一般都是因地制宜,丰俭由人,大多数人家都是把家中自留地收获的些许芝麻或红豆,抠抠搜搜地聚集在一起,制成熟的芝麻馅或豆沙馅。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或是家里遇有喜事,偶然做上一次青菜猪肉馅的咸味油炸糍,就是那个年代人生最大的幸福了,可不得要炫耀上十来天。
最为激动人心的就是开油锅炸饼坯。将当夏刚刚打出的新鲜菜籽油倒入大铁锅中,一阵阵扑鼻的香气在灶膛四周弥散开来。油温逐渐升高,锅里的菜油汩汩地冒出一串串蟹眼一般的小泡泡,一层一层地翻滚上来。这个时候,只见母亲轻轻地把一只只做好的饼坯投入油锅中,只听得油锅中“嗞嗞”作响,米香、面香混合着菜籽油的香味袅袅地飘到鼻尖,沁入心脾。围转在锅台边的细伢们,那个期待的劲儿啊!小眼睛巴巴地看着,口角、喉头一直在微微地动着,不停地控制着口腔中汹涌的口水。
当一个个饼坯在油锅中浮起,并被油炸得金灿灿的时候,母亲熟练地用笊篱把油炸糍从油锅里捞起,沥一沥油,随手倒在灶台上的竹匾中。还没等凉下来,边上的伢子们就嚷嚷着要吃,母亲就用粘满面粉的手掰着分给我们吃。伢子们太馋了,急不可待地抓起来就往嘴里塞,一边哈着滚烫的热气,一边连声嚷道:“好烫好烫!好香!好脆!”
半个世纪前,童稚的我居然这样夸张,想想不免好笑。那时候的物质条件远非今日所能比的,但满满的亲情、纯粹和幸福感,一直留在脑海深处,历久弥新。
想着想着,当年的馋虫好像不由自主地在那不再年轻的躯体中涌动,不禁手痒,在他乡做起了家乡的美食、家庭经济版的月饼——溧阳油炸糍。
当我在厨房里开油锅炸制油炸糍饼坯的时候,儿子从房间里跑出,大声问道:“什么东西啊?那么香!”看到盘中有一只只金灿灿、油漉漉的小圆饼,也不知道是什么,只问道:“是这个吗?”伸手就拿,嘴里一边在咂巴,一边在说:“好香!好脆!还有点糯叽叽哎!”我告诉他这是我家乡溧阳的中秋美食,叫作油炸糍,过去物质匮乏时期权作月饼来享用的。我不自主地对儿子说:“我教你一句溧阳话吧。软糯Q弹的糯米食物,在溧阳话中不说‘糯叽叽’,而是说‘韧啾啾’的。”儿子懵懵地回道:“这样的啊?”“韧啾啾”,在过去的吴语中是很常用的,时代发展了,年轻一辈喜欢说“Q弹”,喜欢说“糯叽叽”,这本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我看来,乡音和家乡的美食,无不是乡愁的最好寄托,也许我还会继续说“韧啾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