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10多年前,那句信心比黄金重要;犹记得,2016年,时任央行行长公开鼓励大家扩表上杠杆;犹记得,5年前,众多房产博主言必称“京沪永远涨”。当大家形成共识,不管是黄金、茅台还是房产,便会出现螺旋式上涨,或曰,逼空式上涨。
然而,当信心瓦解、共识不再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财富载体都是一种共识,譬如曾经的邮票,现在的币圈,长盛不衰的黄金等。这类资产有个共同的特性——不会产生现金流收入。而人们的共识是需要有广告不断植入、增强、巩固的。黄金白银在现代货币体系之前,一直是全球货币。但自从金本位在几十年前解体后,黄金的价值,几乎就只能依靠共识,即老一辈人的信仰。当相信黄金即财富的几代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生代对黄金的感情又如何呢?事实上,年轻一代对于黄金的认同感已经大不如前。
对于这类不产生现金流的财富载体,从需求层面来说,需要不断营造新的卖点,无中生有创造需求,譬如经典销售案例“卖给和尚梳子”“卖给非洲人鞋子”等,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接盘者。从供给层面来说,需要控制量,譬如饥饿营销,制造稀缺……例如黄金开采量有限,比特币算法限制,字画古董的不可复制性,纪念币发行量固定等。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核心资产”,这类财富载体的价格是非常不稳定的,譬如红木家具不受年轻人青睐,邮票市场断崖式崩盘。再如,上一代人中意学区房,而随着学校比出生人口更多,对于学区的需求减少,学区房的溢价也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另外一种财富载体,如房产、股票等,能够产生现金流,相较前一种,原本是可以通过租售比、股息率等估值出合理价位的。但由于人性的追涨杀跌,大家的情绪和共识也成为了财富的一部分。譬如股市名言之“一根阳线改变信仰”,譬如楼市名言之“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当共识逆转时,所有利好都成为利空。
在2024年的初秋,回想5年前的2019年,真是恍如隔世。那时候,江浙沪几乎所有城市的楼市都迎来了新一轮上涨。那时候,随着楼市、股市等账面财富的增长,大家讨论的是消费升级。那时候,有摇号者手捧千万元蹲在深圳某红盘售楼处吃盒饭,被“嘲”身家千万不如狗。
数据显示,短短几年,国内居民杠杆率已经持续上涨到60%以上,目前已追平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居民杠杆率的计算方式是以债务为分子,以GDP为分母的。当居民杠杆率上升时,居民收入的增速等于GDP增速+扩表增速。换言之,每一个扩表的居民,都在增加市场的信贷货币,等于增加了大家的收入,债务看上去被稀释了。而从持有存款的人看来,就是“手里的钱变毛了”。但这种收入增长、债务被稀释、资产增值的表象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更何况,如果将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GDP中剥离出来,国内的居民杠杆率已远超发达国家了。
5年后的今天,这些债务终于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从央行发布的数据来看,企业和居民都用实际行动选择了缩表。如果说,在扩表期,即通胀期,大家的共识是“首套房贷款是普通人这辈子能贷到的最便宜的贷款”。那么,在缩表期,大家的共识则变成了“提前还贷就是最好的理财”。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收缩债务,等于市场上的信贷货币越来越少,从而导致整体收入下降。这时,在持有存款的人看来,就变成“手里的钱更值钱了”。有些高负债的人,不得不割肉抛盘,降低杠杆,造成了新一轮的资产下跌。
形成共识需要几代人,共识崩塌可能只是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