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到振宇的《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书稿时,感到由衷的高兴。他的那种仰苏情怀、认真态度和刻苦精神,全都融入了本书朴实而优美的文字中。更重要的是,我曾读过一些写东坡先生的书,但总感觉好多书似乎缺点什么,而《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却弥补了这一缺憾,交代了东坡先生的身心归处:“毗陵我里”(毗陵是常州古称)。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东坡形象,在他身上都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东坡先生是一位能上能下的朝廷命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化巨星。他爱国、爱民、爱生活,敢说、敢为、敢担当。直到今天,他仍拥有无数粉丝,人们喜欢他,敬仰他,或者说他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地域、超越了阶层。千百年来,多少人被他的诗、词、文、书打动过、激励过;多少人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过、影响过;多少人被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感动过,震撼过。因此,要写好一本苏东坡的书也真不易。
苏东坡一生漂泊沉浮,自走出眉山,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不是被委任做官,就是被贬谪居住,皆为朝廷调遣。唯独定居常州、北归常州退休,是他自己的选择。自熙宁四年(1071)他第一次踏上常州的土地,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老常州孙氏馆,整整三十年,与常州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许多人问:苏东坡为什么会在常州买田定居,最后又北归常州退休并终老常州?本书中用东坡的话回答:“眷此邦之多君子”。
东坡先生虽一生漂泊,却随遇而安,“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他的心迹表述。《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的每一章都围绕“乡”字展开,由此让读者能透过本书的文学表达,观见东坡先生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作家振宇的用心、用情,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下了功夫:
第一是力求可读。阅读《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时会发现,本书在立足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可读性和趣味性放在了重要位置。振宇以朴素的文笔、流畅的叙述和娓娓道来的分析,从改变苏东坡人生命运的“乌台诗案”入手,再现了北宋新旧党争的尖锐矛盾,以及在这种尖锐矛盾下,一大批星光熠熠的人物(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张载、程颐、曾巩、黄庭坚、秦观等人)的不同选择和不同结局,表现了苏东坡在新旧党争之下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这种在真实历史上真实矛盾的集中,既是苏东坡从“居庙堂之高”一步步走向“处江湖之远”、从而使其选择常州成为可能的客观原因,也是本书兼具可读性、故事性的原因所在。
第二是价值体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振宇系统地梳理、整合和研究了苏东坡与常州的关系,并且将其放在北宋政治改革和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与苏东坡的人生起伏、思想变化和文艺创作进行了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客观地再现了苏东坡先后十四次来到或经过常州、两次上表乞居常州、在常州致仕并终老常州的情况;分析了苏东坡在当时常州宜兴县买田及其不少后人留居常州的原因;体现了苏东坡与常州友人、亲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常州人文精神的价值认同。在苏东坡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在给章援的信中留下了“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的心声。在苏东坡的心里,他已经把常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终老常州体现了苏东坡人生旅途的最终圆满,不但身归乡,而且心也归乡。
第三是悉心求证。对于相隔近千年的苏东坡,尽管历史久远,但其历史研究成果颇为丰厚。本书在采用时,尽量引用原著,尤其是尽量引用两宋时期靠近苏东坡年代的史料。在史实考证方面,书中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比如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所走的路线,所用的方式,是骑马还是步行,到哪儿下了雪等等都作了深入研究。我知道振宇长期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先后出版过或者与他人合作出版过报告文学《超越》《永不褪色》《杨守玉评传》以及史实类人物评传《铁血伟人孙中山》,人物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也是其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他在《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创作过程中,坚持了这种严谨的史实精神。
第四是知识普及。本书在引用苏东坡作品时,基本上都经过了反复的比较和选择,力争把苏东坡对后世影响最大、文辞最优美的重要作品都录入进来。结合苏东坡创作该作品时的大环境、个人处境以及心境等,让读者深刻体悟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感,比如“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思念、“只恐夜深花睡去”的孤独、“江海寄余生”的漂泊,以及前后《赤壁赋》《超然台记》和书法作品《寒食帖》的体悟等等,这些苏东坡创作的经典作品,在书中均力求还原当时的创作情境,融入了作家对苏东坡经典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这对于苏东坡文学作品的普及以及中小学生学习的辅导,将会起到有益作用。
当然,学习研究苏东坡,还有许多课题需要大家不断探索解答。相信这本《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能帮助大家了解东坡先生与常州的这份情缘,从而加深对东坡文化精神的理解。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愿我们更好地弘扬东坡文化,传承君子风范,增强文化自信,同心再创辉煌。(本文为《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序,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