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小说集《高手》之后的话
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镜头摇晃、音效嚣闹、光影凌乱,且节奏夸张,让我想起防盗门猫眼里观察到的略带变形的一张张人脸。导演也算用心良苦,试图以技术手法本身来呈现那个时代热力四射的本质,欲望横流,泥沙俱下,而又充满某种清澈的希望,人人身体里面都像安上了一架发动机,轰轰作响。是啊,可不就是这样一个躁动时代嘛。有评论家说,语言即文学本身,大概与此同理。可是王家卫毕竟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隔膜,很多情节失真致使作品价值降解。而事实上,过分偏执于技术本身乃专业化带来的后果之一,不仅评论家常常矫枉过正,这也是写作者常犯的毛病。朱光潜曾经说过,“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善尽美,才能引起美感”,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纷乱无序,错综迷离,复杂程度远超我们这些普通人想象。文学的生命在于“真”,文学需立文字之诚。凡是“伪”的东西终将被淘汰。一个写作者对时代的认知、对现实的理解、对生活的判断是否准确,是作品能否成立的前提和基础。身处信号纷繁的历史长河里,文学要向“真”字取信,何其难也。时光车轮滚滚向前,它是不跟你讲理的,不管人们喜欢或是不喜欢,所有的东西都将在它下面遭受无情碾压,并烟消云散。现实终止之处,文学便产生了。去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或许就是写作者的天职。
到底是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写重要?这个疑惑不仅悬挂在理论家的头顶,同时也经常盘旋在写作者的眼前。现代人总喜欢割裂两头,言其极端。而写作者需要做的,只是行走在这张摆动的跷跷板上,展开双臂努力保持平衡,让自己能够持续走下去。哪里才是平衡点?谁知道呢,不失身掉下来断手断脚就行了,管那么多干嘛?一个写作者,如果拥有独特的写作素材和写作领域,那诚然是命运垂顾所致。自然,其实所有的幸运同时也是个体抉择的结果。以平常心论,阳光之下无奇事,这也是事实。
《高手》这本书里所写的人与事大凡没有离开玉器市场、古董市场,这是个带点神秘色彩的江湖,表面风平浪静、慢条斯理,而底下暗潮涌动、缠斗纷扰。这个市场跟大环境同频共振,同呼吸共命运,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话虽如此,我更愿意说另一本小说《凡尘磨镜录》里的话:“我也是近几年才看明白,其实在这个世上,没有比市场里挣来的钱更干净的东西了。”我愿意写一写市场,这里最见人心与人性,这里面的人物都曾经那么鲜活地存在过,带着特定年代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面目即是时代的风貌,也将成为历史的印记。
这本集子收录作品13篇,全部在《北京文学》《大家》《清明》《天津文学》《广西文学》以及《湘江文艺》等文学期刊发表过,其中9篇有幸被《小说月报》转载。这本书能够在百花文艺出版社面世,则更是我的荣幸和福分。
要见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时间可以制造审美的间离效果。时间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公正的裁判员。我站在时光之河的这边凝望,等待流水年华递给我一句山歌——这个时候,人心是反常的,我不惧怕岁月匆匆,却反而担心它走得太慢,以致无从听见那一声回响。那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