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都江堰,端详购得的门票,令我欣喜。不仅有简洁的游览图,同时又是一张邮资明信片门票,邮资图用的是《岷江春色》(图①),可以原地实寄。
感受都江堰,就得从岷江说起。邮资图上看上去逶迤峻峭的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每当雨季来临,岷江水势湍急,涨势迅猛,对整个成都平原来说,是条地上悬江,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成一片汪洋。
怎么办?2200多年前的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谱写了千古流芳治水传奇。我站在二王庙里,边看边听讲解,对都江堰这个世上迄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有了初步了解。面对李冰塑像,脑中浮现着《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图②)邮票中李冰的形象。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分洪减灾,又引水灌田,使都江堰成为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的水利工程。而我更偏好它“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称谓,因为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这三大都江堰主体工程,分明是水利文化的三个辉煌篇章。而这恰是《都江堰》这套邮票所表达的主题(图③),我站在邮票的原地,真切地体悟到都江堰水利文化的奇妙。
修建宝瓶口(图③之80分邮票)是都江堰工程第一步,也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形状酷似瓶口的山口,故名“宝瓶口”,如此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解除那里的干旱,同时减少了西边的流量,使江水不再泛滥,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宝瓶口(图④)引水工程完成后,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使岷江水能顺利、充沛地东流,李冰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了。我站在分水堰的前端,俯视着这个因形状酷似鱼的头部而被称为“鱼嘴”(图③之20分邮票)的建筑,“5·12”汶川地震使鱼嘴出现了裂痕,修复后的痕迹清晰可见,幸无大碍。
聪明的李冰为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又在宝瓶口旁修建了“飞沙堰”(图③之50分邮票)溢洪道,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至于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沙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在都江堰,除了感受水利工程的巧夺天工外,治水名言“深淘滩,低作堰”、卵石护岸、卧铁、竹笼盛石等实物,二王庙、伏龙观等景观,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有位于鱼嘴之上的安澜桥,早在1962年就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桥》邮票上,木板铺面,竹索为栏,桥孔此起彼伏,宛如蛟龙出水,彰显出都江堰水文化的特征。
都江堰这样一个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更为自身流泻出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