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版:文笔塔 记忆
2025年01月24日

年味只在方寸间

心香一瓣 / 秋实

进入腊月,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还记得元旦那天和儿子一起出门去吃饭,车上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为啥现在的年越来越没意思了?总感觉和小时候过年不一样,缺了点说不出来的味道。”我问他:“缺的是啥味道呢?”他说好像也说不上来,总感觉不像以前那么期待过年了,主要是过年的时候和平时也没啥区别,走在街上总感觉缺点意思。我告诉他:“你感觉缺的那点意思,俗称——年味!”“对对对,就是感觉没啥年味了。”儿子感慨道。

真的是过年没年味了吗?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给“年味”下个定义:“年味”到底是个啥东西?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年味”都是不同的,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不同的年味。从地理来说,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自然环境迥异,天然造就了各地民俗的差异,年味必然也不会相同。与妻子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黑龙江不同,江南常州的年味就是另一种味道。这里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没有像东北那样天然冰箱的速冻模式,所以年味需要时间慢慢地浸润、渗透、发酵、长成。每年腊月开始的时候,这里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越近春节越闹忙。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常州的年味必然离不开新米酒。新上的糯米淘净、泡发、蒸熟、拌曲、入缸,制作过年用的“年酒”,从发酵到可以待客,总要经历20天左右的时间,晚做了就无法在过年时及时筛来待客。

腊月还要趁西北风的便利做点正宗的“常州味”。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是老常州的传统年味。过了“小雪”节气,趁着天气放晴的时候,将地里收割的雪里蕻洗净后摘去老叶,整棵倒挂在晾衣绳上控水、晾晒,到半干的时候将雪里蕻切碎,一层层分别铺到洗净的瓮里,用大量的盐来腌制。腌得好的一坛咸菜,用来炒肉丝、炒蘑菇、炒冬笋、做馒头团子馅,都是极其美味,省着点,能吃到来年。过了“大雪”节气,气温更加降低,此时制作腌肉制品更有风味。宰鸡、杀鸭、灌香肠;劈鱼、割肉、斩肉圆,再用盐、酱油、花椒、八角、花雕酒等各种材料腌制好,挂到窗下去风吹日晒半个月,才能得到最正宗的腊味。看见窗外一串串红白相间的腊肉,顿时感到年味越来越近了。春节来客的时候,随便切切蒸一盘,就是待客的无上美味。

随着时间越来越接近春节,越来越忙的常州人的“年味”就会越来越浓。过了腊八,常州人要开始备年货,买各种糖果、瓜子、花生、红枣、桂圆、脚踏糕,并且几乎家家都要开始蒸馒头做团子了。在乡间的大灶台上,馒头团子出笼之时,看到刚出笼的馒头要说“馒头发得好”,还要说“发则大倒则”来讨口彩,边上一起干活的人会凑趣跟着喊:“依金口!”盼着来年家人“大发”“发财”。整个屋子里热气腾腾,氤氲如仙境,蒸好的馒头团子一笼一笼拿下来倒扣到铺在地上的草席上,父母会交代小孩子拿个蒲扇在边上扇风,使它们快速降温。待表面见风稍结壳,便要用无情铁手迅速翻个身,嘴馋的孩子一边嘴里咬着馒头或团子,一边要拿着筷子或馒头草在食用红色素里蘸一下,再给躺着的馒头团子正面轻轻点上一个漂亮的“红”印记,期盼全家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年味还在忙碌的大扫除里。腊月廿三“掸檐尘”,从农历腊月廿三这天开始,家家户户看黄历择日打扫卫生准备过年。一边掸,还要一边说:“掸掸檐尘好过年,东掸东发财,西掸西发财,当中掸掸发大财。”掸檐尘,掸去的不仅仅是灰尘,还是晦气,期盼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年味在虔诚的祭祀里。腊月廿四送灶去。当晚要准备香烛纸马,香干百叶油豆腐,如意菜、红糖茶,祭拜一番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年味在美好的期盼里。腊月廿五,常州人要“推磨做豆腐”。豆腐与“都富”读音相似,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幸福,常州人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在“年味”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豆腐还有“兜福”“多福”的谐音,过年大家愿意用吃豆腐的方式来图一个好彩头。腊月廿六,割年肉、“洗福禄”。常州人的年夜饭年菜必定要有“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在传统习俗看来,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以前是“杀猪割年肉”,现在农村都不养猪了,只能到市场置办点“年肉”,做一道红烧肉、糖蹄或者扣肉,为过年做好准备。为什么在这天“洗福禄”呢?因为以前这天杀完猪要烫毛,整治干净猪以后,大锅灶间的炉膛里温度正高,为了节约,利用余热烧锅水,洗去大人小孩的一身臭汗污垢。也是在岁末祭祀前进行的人体清洁行为,是一道必备的仪式,表示对祖先对神灵的尊敬。腊月廿八,北方年味是“把面发,打糕蒸馍贴窗花”,南方年味就是“洗邋遢,洗去邋遢鸿运发”;腊月廿九,“打酒、祭祖做馒头”,大年三十守一宿。而且年夜饭南北还有差异,北方一定吃饺子,我们常州人的年夜饭荤的一定要有鱼有肉有肠肠,素的一定要豆腐百叶豆芽菜,而且一定要吃米饭,喝萝卜排骨汤。只有吃了萝卜饭,人间才能长一岁。

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人说越来越缺少年味了,我的感受却不然。我们缺的不是年味,我们缺的是参与并创造年味的行动,我们缺的是享受年味的心境。用时髦点的话来说“年味就是仪式感”,老祖宗帮我们创造了从腊八开始就得逐渐忙碌起来的每个仪式节点,我们现在称为民俗,称为传统文化。要想年味浓,就得亲自参与其中,虔诚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这个过程。

灵台方寸有真意,留心处处是过年。那天空划过的银翼是去海南过春节的老板;小区门口突然垒起的行军灶是帮人加工“爆鱼”的临摊;菜场的小贩忽然挂起了对联卖“福”字,路口这几天摆出一溜礼盒的位置是原来的瓜摊;新衣新帽新皮鞋,老人小孩欢乐的笑脸……

我要把我的发现告诉每一位朋友,请他们一起来发现、来参与、来享受这渐浓的“年味”!

做 酒 贴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