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版:文笔塔 记忆
2025年01月24日

放炮仗 放烟火

传统民俗 / 黄生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放爆竹是过年的一种仪式。近年来,由于环境治理和消防安全的需要,不少地方禁止燃放,小时候放炮仗的记忆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我们把爆竹和鞭炮通通叫做炮仗。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延陵街度过的。过年的时候,只要听到空中一阵“砰啪”和“噼里啪啦”的响声,我就捂着耳朵看,兴高采烈,欢欣鼓舞。

我第一次放炮仗是我们家从街头搬到街尾,再从街尾搬到街外的那一年。我考到省丹中读初中,父亲说他12岁就背井离乡,外出学徒了,我已经14岁,应该学着大人撑门立户,有所担当了。于是,父亲就把过年放炮仗的接力棒交到了我的手上。

以前看大人放炮仗,总以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没有技术含量。一手抓炮仗,一手点捻子,捻子点着了,手一松,炮仗就飞上去了。但是,真正自己动起手来,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甚至还担心发生意外。

年夜饭后,外面不时响起炮仗声。我换上干净的衣服裤子和母亲放在枕头底下的新袜子,以及父亲放在桌上的5毛钱压岁钱,兴冲冲地开了房门出去了。到了堂屋,从屋顶的明瓦和山墙的窗户里透进来一丝丝亮光。我慢慢地摸到八仙桌旁,小心翼翼地拿起父亲放在八仙桌上的6个炮仗、1盒火柴和1支香烟,蹑手蹑脚地开了大门,把炮仗轻轻放在门槛下,把火柴放进口袋里。接着,我重新回到堂屋,走进灶披间,端出一张小板凳放在大门外面。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香烟含在嘴上,拿出火柴点燃了。然后,从门槛下拿出一个炮仗,剥掉捻子上的纸,竖在小板凳上。这时候,我的喉咙口不停地咳嗽,拿香烟的手不停地颤抖,捻子始终点不着。千钧一发之际,我屏气凝神,把点着的香烟往捻子上靠。突然,“砰啪”一声,炮仗从小板凳上飞出去了。

紧接着,我连放了5个炮仗,一个比一个放得快,一个比一个放得连贯。在黎明前,在晨曦中,炮仗一响,黄金万两。一年的希望和期待,一年的祝福和祈祷,就这样从炮仗声中开始了。从那以后的多少年,过年的开门炮仗都是我放的。

我上高中的时候,炮仗不再放在小板凳上点,而是直接抓在手上放了。我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炮仗的底部,用右手点燃炮仗的捻子。捻子一亮,炮仗就“嗖”地一下从手指间飞出去了,那种感觉好爽、好霸气、好有成就感。弟弟们相继长大以后,过年开门炮仗就由他们陆续接手,我做起了甩手掌柜。不知不觉间,我高中毕业了。

要说放烟火,那是我两个儿子长大以后的事情。那时候,儿子很迷烟火。我就顺着他们,给他们买烟火。买烟火的钱,我早就给他们筹划好了。我把平时买东西零找的1分、2分、5分、1毛、2毛、5毛的硬币存放在一个铁皮筒子里。到了年底,我带着他们去日杂店买年货,顺便把铁皮筒子里的硬币倒出来,全部用来买烟火。两个儿子看到烟火,不禁喜笑颜开、欢呼雀跃。营业员也总是夸我说,这个方法好,这叫作零碎笃趸当,积少成多。

最近几年,我们在茅山过年,人家的烟火都是整箱整箱用小车运来的,响起来像连珠炮,把大半个星空照得五光十色。

贴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