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成武 夏晨希) 春节期间,位于茅山脚下的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保持连续储发作业,工作人员轮班值守、全员备战,保障设备平稳运转,为新能源消纳持续贡献力量,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
正月初五一早,电站运行维护部工作人员刘磊就已经在岗位上忙活了:严密监视每一个参数、认真巡视每一台设备、准确执行每一项储发操作。今年春节,电站随时等待电网“召唤”,电站机组迅速响应调峰指令,实现不间断开机。
自2022年并网运行以来,该电站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绿色充电宝”调峰作用不断显现。近两年用电高峰时期,机组最长连续调峰运行82天,甚至实现单日内“多储多发”。
作为世界首台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空气储能领域的国家试验示范项目,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已从一个示范性、试验性项目成长为高峰时段顶得上、靠得住的新型储能标杆。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压缩521次,发电541次,累计调峰电量超过3.47亿千瓦时。
一期成为标杆示范,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去年12月18日,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被列入2025年省重大项目名单,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两套35万千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机组,盐穴总容积达120万立方米,是目前全球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综合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一次充电可储存电量280万千瓦时,年预计充放电330次,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可有效改善区域能源结构,提升地方电网调节能力和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