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版:周末关爱
2024年05月24日

植入人工耳蜗、风雨无阻进行语言训练、省吃俭用攒医药费…… 在生下一对先天听障儿女后,这对父母说:

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把他们拉出“无声世界”

蒋玲在为女儿收拾房间

“女儿现在念小学三年级,性格阳光,成绩也不错。儿子也聪明乖巧。”蒋玲对记者说,她想告诉其他的父母,即便孩子生下来是听障,也不意味着就是世界末日,只要介入干预得早,他们一样能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做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女儿甜甜(化名)一道过不去的坎。出生第2天、42天、5个月……甜甜始终未能通过听力筛查。再后来,甜甜始终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咿呀学语、互动嬉戏,取而代之的是沉默的表情。甜甜1岁多时,蒋玲和丈夫带着她来到上海一家医院,孩子被确诊为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声音要达到130分贝,也就是喷气飞机喷口发出的,对常人来说难以忍受的噪音,甜甜才有可能听得见。

在医生的建议下,甜甜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但是人工耳蜗植入后,甜甜只是听到了声音,还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语言。做完手术后,蒋玲又带着甜甜每天去康复机构训练。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从康复机构回家后,蒋玲还会让甜甜进行一系列听音训练,再逐渐引导其分辨不同的声音,比如拍手声和开门声。她还不厌其烦地在甜甜耳边一遍一遍地重复着简单短句,鼓励孩子模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规范训练后,甜甜的听力和常人差不多,她长成了一个开朗阳光的孩子,成了小话痨,在学校里交了很多好朋友。小学二年级时,甜甜在一篇作文里描绘了春天时听见鸟鸣、听见风在树梢歌唱后的幸福心情,蒋玲看到后流下了欣慰的眼泪。

2020年,蒋玲和丈夫打算生育二胎。夫妻两人到上海进行了一系列的孕前检查和诊断,医生确认两人一定会生育健康后代。然而,于2021年出生的文文(化名)还是先天性耳聋。植入人工耳蜗、进行语言训练……在蒋玲的陪伴下,文文将甜甜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

植入人工耳蜗不仅要花去巨额费用,而且每过6到7年,就要花数万元置换耳蜗体外机。蒋玲为了照顾孩子,只能打零工,丈夫跑长途运输,收入也不高。为了攒钱置换体外机,夫妻两人省吃俭用,不敢乱花一分钱。日子过得不太宽裕,但想到一直以来得到的各种关怀,蒋玲又觉得不算苦了。

“每个孩子每个月都能拿到1000多元的残疾人补贴。每到中秋、春节、端午,社区就会积极对接爱心资源,将米、面、油、床上用品四件套、书包文具等各种生活用品送到家。”蒋玲还和记者说,去年5月,社区网格员上门摸排辖区困境儿童时,发现甜甜还睡在客厅里,没有独立房间,立即向区团委申请建设一间“梦想小屋”。随后,网格员多次上门,根据甜甜的爱好和愿望,将客厅隔出一个卧室,并制定了对应的改造计划。可升降学习桌、多功能学习椅、崭新的儿童床和独立衣柜……1个多月后,甜甜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整洁空间,她的学习效率提高了,睡得更好了,整个人也更精神了。蒋玲觉得,在两个孩子的人生路上,有这么多人真心给予温暖,为他们加油,他们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

再痴傻,也是我儿子 在他身上付出再多,我也心甘情愿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