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垚 本报通讯员 王羽柔 胡静 图文报道
最近,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老小区改造议事会格外热闹,因为该社区河苑东村的老旧小区改造正在施工。这是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被夹在劳动东路和河苑路之间,狭长的地块里夹杂了多栋私房和公用建筑。本以为各方利益诉求多,改造起来矛盾重重,没想到,居民不止一次向施工单位和社区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
怎么做到的?近日,记者一探究竟。
如何改造,居民群众说了算
“老师傅好,我是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主要是讨论改造的问题,大家伙有建议意见的,都可以提出来……”在河苑东村片区确定老小区改造后,社区副主任宋丽丽每天都要走访数十位居民,将住户的意见一一记录,并将反映集中的问题进行标红。
有着30多年房龄的老旧小区怎么改,宋丽丽记录下的意见五花八门: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维修漏水的屋顶、增加小区绿化面积、增加机动车停车位……
社区还开了几场改造通气会,邀请项目施工方、街道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一起商讨。在会上,家住东村私房的大爷吴培忠,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今年台风天后漏水特别厉害,好好的白墙潮湿发霉、开裂脱落,希望能多刷几层防水,再把雨污水管道通一通。
就在居民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中,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愈发贴近居民。据统计,改造开始前,社区发放了600余份意见征求表,连带施工方先后踏勘调研现场20余次,多次调整设计方案。
拿出“实招”,指挥部驻扎现场
“上个月东村施工正式开始,思考再三后,我们决定把项目部建在现场。”从空中俯瞰河苑东村,整体呈现为一个狭长的三角形,片区出入口狭窄。但为了能够及时和居民交流,项目部经理刘启云还是决定把指挥部设在了东村中心。
“居民反馈,东村23幢南面这里有杂物,社区能否帮忙找一下是谁家落下的。”8时,随着一天工作的开始,刘启云所在的东村临时整治群逐渐热闹了起来,群里面有项目部的施工方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和改造片区的热心居民。每天,项目施工方会在群内提前发布今天的施工时间和施工进度;老百姓在改造中遇到问题,也会直接在微信群发给相关负责人。“充分与居民沟通,居民自然买账。”刘启云说,只要不是特别难的问题,施工方当天就能解决。
良性互动之下,不少百姓成了项目的义务监督员。有一次,住户发现小区楼梯间内的落水管铺设太低,如果搬运大件物品上楼,难免会碰撞破损,就请施工队改正。“我们和负责搭建水管的公司联系,很快解决了问题。”刘启云说。
项目部设在改造现场,让居民有了直接和施工方沟通的机会,吴培忠就来过项目指挥中心。“项目部的小伙子和我讲清了解决方案,上门施工的师傅做事麻利,人也很客气。”吴培忠说,整体改造还未结束时,自己就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了社区。“在这里住了30年多,看着破旧的墙面翻新,漏水的屋顶修好了,排水管不堵塞了,我真的很高兴。”
精准服务,将小事落到实处
11月29日,河苑社区收到一面锦旗,感谢社区第三网格网格员周丽娜和法律顾问陈海峰。
在日常巡查时,周丽娜注意到36号楼丙单元有居民家中出现了漏水情况,影响了其他居民的生活,导致邻里关系变得紧张。周丽娜在实地检查后,协调律师参与调解会议,有效地缓解了冲突,并彻底解决了房屋漏水的问题。
“其实矛盾的根源很简单,由于顶楼住户不在常州,他的房屋出现漏水情况后没有及时修缮,导致了4楼、3楼住户的家中同样漏水。楼下居民一度想去法院打官司解决。”社区结对律师陈海锋说,打官司耗时长,为了能够尽快解决问题,大家还是找到了5楼房主,通过律师调解,3户人家在一周之内就解决了漏水问题。
“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从点滴小事做起。”河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方雷说,比如改造施工时,尽量不在商业门店生意高峰期施工,工程运输车辆非必要不进社区等。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普遍不足,缺少停车场、统一充电棚等公共场所。”戚墅堰街道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凯表示,针对这些难点,做了充分的实地勘察。同时,上门统计改造意见,将老百姓实际需求考虑到设计方案中。本次改造工程,预计2025年4月完工。
聚焦功能迭代,城市更新添活力。戚墅堰街道党工委书记赖岩松表示,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是环境,凝聚的是人心,街道将持续推进“品质宜居地、康养幸福城”建设,让幸福感在群众家门口悄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