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文笔塔 乐享
2024年05月20日

品味苏州博物馆

顾晓玲 文/图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以其现代建筑与江南园林之美,一直让人向往。我先后两次往返苏州博物馆,随处可见穿汉服的小姐姐、小朋友和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竹林映秀、紫藤遍布的苏州博物馆和谐相衬,就像一道流动的风景。

在博物馆,除了看展览,还能看什么?当历史沉淀加入艺术的精粹,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品。从极富特色的外观,到别出心裁的内景,再到精美的馆藏文物,苏州博物馆所拥有的一切,都让人细细品味,流连忘返。

远远看去,苏州博物馆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特色,与周边古建筑和谐融合,相映成趣。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与毗邻的拙政园巧妙地融为一体。若遇江南烟雨,更添诗意,博物馆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把东方之美的神韵再次升华。且看米芾词云:“奇胜处,每凭栏,定忘还。好山如画,水连云萦,无计成闲”。

这是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收官之作。“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贝聿铭在自己的作品集序言里这样写道。

贝聿铭童年在苏州园林狮子林度过,所以苏州园林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他的设计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很多作品都将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贝聿铭非常强调创新和创意。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以“中国黑”花岗石片取代砖瓦,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材质坚硬,颜色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组合变化。在传统与现代创新结合上独具匠心,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增加了新的诠释。建筑色彩采用苏州传统的黑、白、灰色,几何图形的全新演绎再加上黑白灰的主色调,让整个建筑清新、雅致、高贵。

此外,贝聿铭采用了新颖的钢结构桁架作为屋面结构,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既符合建筑造型需要,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美感,实现了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理念,“绣”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

在苏州博物馆内,常常会被一扇窗,或一道光线所闪射的美深深吸引。这屋顶设计为金字塔形的玻璃天窗,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营造出明亮而舒适的环境。贝聿铭是一名光线的“魔术师”,他擅长用光线来做设计。在大厅、走道顶部,屋面钢架、玻璃屋顶上及展厅高窗部位,其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巧用光线,使空间变化多端。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建筑,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工程建筑。贝聿铭认为:“最美的建筑,建筑在时间之上,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贝聿铭的设计美学,不只创造建筑之美,更蕴藏着文化内涵,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及精神。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贝聿铭以窗为纸,光线为笔,用线条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变幻多彩的四季美景。把苏州园林的宁静与雅致,再次融入光与影,呈现出现代园林之美,苏博也被誉为中国最美博物馆。

建筑让人惊艳,文物也不逊色。在苏州博物馆,你可以看到那些历经千年的文物,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苏州的历史变迁。馆内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富有苏州特色的常设展览,展示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髓。

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但苏州博物馆却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几何造型与古典园林的美学内涵,并以典雅的黑白灰色调展现出江南建筑独有的温和和淡雅。从博物馆的外观到展品的布置,都充满了艺术感和美感。

在苏博的文创店,我一眼看中了莲花碗形状的夜光书签,简单精巧的线条勾勒出来,生动形象,镇馆之宝莲花碗跃然眼前,文创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

购买莲花碗形状的夜光书签时,我再次见到穿汉服的小姐姐,“下次来苏博,我也将穿上漂亮的汉服。”我心里美美地这样想着。

“古香墨韵——寄荃斋的朋友圈艺术”26号揭幕 刺槐花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