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2版:本地医讯
2024年10月29日

早产女婴血小板骤降 异型血为其带来生机

□本报通讯员 杨小霞

近日,一名胎龄35周的女婴苗苗呱呱坠地,体重仅有两斤多。出生后不久,她全身便密布红点,引起了接诊医院医生的高度警觉,怀疑苗苗可能血小板含量不足,凝血功能存在障碍。

于是,苗苗被迅速转诊至市儿童医院。经过一系列详尽的检查,苗苗被确诊患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更令人担忧的是,她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仍在不断下降。如果不及时为苗苗补充血小板,她的身体状况将会愈发虚弱,生命危在旦夕。

在紧急为孩子配血的过程中,医院却遇到了困难,一时间无法找到与她相匹配的同型血液。这一突如其来的状况,给苗苗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外来的血液跟她自己的血会发生凝集反应,相当于阻碍她的血小板进一步生成,这样的情况是肯定不能给她输血的。”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吴薇解释道,“妈妈是O型血,宝宝是A型血,妈妈体内有抗A的抗体,在怀孕过程中通过胎盘给到宝宝,跟宝宝A型的抗原发生反应,进一步破坏红细胞,导致血输进去后会溶血。”

为尽快解决苗苗的用血难题,在确定成因后,市儿童医院紧急联系了市中心血站。“我们给她配了O型血。因为我们要避开血液中的抗A抗体,只要不给她输入A型血就好了,理论上就可以给她输入O型血液。”市中心血站输血研究室副主任杨红梅说。从医院紧急联络血站,到成功配型输血,全程仅耗时两个多小时。得益于及时输入匹配血液,苗苗的病情迅速好转,在新生儿科住了20多天后就顺利出院了。

目前,苗苗已经长到九斤多重,生长情况良好,已与同龄孩子无异。“她的血小板没有再变少,血红蛋白也没有再出现贫血的情况,她自己慢慢把抗体代谢掉以后,就不会再出现不能输同型血的情况。”吴薇说。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过去又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它的发病与免疫机制的参与有关,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检测到针对血小板的抗体,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从小婴儿到青春期,各年龄段无一幸免,均可能发病,在10万名15岁以下儿童中,约有4到5名儿童会罹患这种疾病。一旦诊断明确,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出血严重程度、血小板减少程度、有无其他加重出血的危险因素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25岁的她历经“四次剖宫产” 武进中医医院畅通绿色通道成功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