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春节刚过,春寒料峭。常州地方国营广化电线电缆厂(常州无线电材料总厂前身)来了几个从北京来的军人,他们是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国防科工委的处长和高级工程师。一行人一进书记厂长室就拿出介绍信,开门见山地对厂长说:“现在我国急需一种合金线材,经过综合考评,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你们。这是王诤部长特意交代的,也是党交给你们厂的光荣政治任务。生产这种合金丝技术上的问题由我们派来的高工和你们沟通衔接。政治上有几点要求:1.这是军工产品,必须严格保密,产品代号158;2.从开始生产这一产品起,车间必须单独划出,单独核算,原材料进厂后,生产、检验到出厂必须实行闭环,任何人不得泄露消息;3.需要设备可对外采购或自己制造,资金由四机部拨付,但必须由我们派出的高工监管;4.操作人员可向社会招一批年轻人来充实,但必须严格政审,确保每个工人思想先进,而且要能住在厂里三班生产。”
接到此任务,刘克明书记、吴福良厂长顿感责任重大。他们对北京来的军代表说,党和国家选择我厂挑这副担子,我们义不容辞做好思想技术生产上的各种准备,坚决完成任务。
当天下午,工厂召开党总支会议,将生产军工线材的任务传达下去,紧接着每个党员对着党旗宣誓,严守党的秘密,坚守生产一线,做好军工产品。会场上每个人神情庄严,心潮澎湃,但生产什么线材、做什么用谁都不知道。
第二天一早,部里的高工和厂里的有关人员进行技术衔接。部里的高工说,镍丝硬度比铜丝低,拉成超细丝很难保证,国内至今没能攻破这个技术瓶颈。一要有精密的设备,二要有精细的模具,三要有精确的退火温度,四要有精心的操作工人。部里再三强调,6月份要出样品,合格后8月份量产。
厂里连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决定成立158车间。厂部向市里汇报,请常州柴油机厂大力支持,选派一名经验丰富的热处理技术员。时间一晃到了5月,几台拉丝机已制造成功,外出学习的值车工经过4个月的实际操作也掌握了生产工艺回到工厂,158战斗正式打响。
真正试产时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模具。部里给厂里的镍丝是0.5毫米,通过多副模具一道一道拉过去,最终才能拉成0.04—0.03毫米的成品。比针还细的孔全凭工人的实践经验和手感操纵卧式六头机,用金刚石钻粉细细研磨,最终摸索出一套修模规律闯过难关。第二道难关是热处理退火。每批次镍材料纯度不一,硬度不一,退火温度必须逐批调整,最后确定控制在1300℃微调。第三道难关即是拉丝。镍丝的延伸性差,张力大或收放线速度不一致就会断线,一盘线就报废。经过多次大练兵,练到手轻轻搭到运转的线上就能知道线速是否平稳,绕线是否平整,6月初终于拿出了合格的镍丝。
试制成功的消息立即上报四机部,王诤将军闻此消息后大喜,指示尽快投产。天气渐渐热了,158车间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车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三班制连续生产,操作工人一律住集体宿舍。班组成立158小老虎战斗队,各个班组开展质量和线盘重量考核竞赛,每天下班后交流操作心得,学习操作工艺。各班组你追我赶,互相较劲。有时累得睡着了,从床上滚到地上仍不醒,有的将废丝从盘上捋下来,捋着捋着倒在车台旁就睡着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部里要求加大镍丝产量,满足军品需求。1965年,工厂又招进一批高中生充实158车间,镍丝产量进一步提高。1965年5月14日,爆炸当量3万吨的中国第一颗由轰炸机投放的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5月9日,爆炸当量20—30万吨推进裂变试验弹空投爆炸!一个个喜讯接踵而至,工厂成为部及全国线材生产的排头兵,但一直不知镍丝产品究竟派什么用场。
1966年6月,因有新品替代,镍丝生产线下马,车间解散,工人分配到其他车间,继续为氢弹爆炸、卫星上天提供优质线材。
158的历史被尘封,秘密无人知晓,直至1998年,电子工业部对为军工航天做出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王诤部长曾到常州视察电子工业的发展,在文化宫的一次报告中透露:一是用纯镍丝编织成过滤网,对原子弹铀成分中的氘和氚进行浓缩;二是用纯镍丝织成衣服,进原子弹爆炸核心区的科学家、军人可以防核辐射。
尘封的神秘158历史终于揭开,我们也被老一辈的精神深深感染。愿我们一代代牢记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