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休在家整理资料,避开现在普遍使用的身份证、医保卡、驾驶证、护照等不谈,发现居然还保存着为数不少、林林总总、时间跨度不一的各类证件,看看还蛮有意思的。这些散发着时代气息、曾经伴随我一起生活的证件,印证了我曾经走过的路。
这些证件有距今约一个甲子的户口簿复印件,有学生证、毕业证,有红卫兵证章(袖套)、共青团员超龄离团纪念证、自行车执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证,有工会会员证、工作证,有粮油供应、公费医疗、统筹医疗、儿童预防接种、独生子女光荣证,有学校、单位、上级和新闻媒体的奖励证书,有参与征文比赛的获奖证书,有任职资格证书,有文体政法等部门的聘任证书,有各类学习培训考试的准考证、学员证、结业证,有相关会议活动的代表证,有图书馆的书籍收藏证,有赠物捐款后开具的证明单据……
下面选取几类,回忆一下它们背后的人生历程。
学历证书。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毕业证书我都保存着。1968年秋,我获得了学业上的第一份证书,那年我12岁。凭着这一张小学毕业证书,我比其他同学提前一年敲开了中学的大门——进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在“文革”特殊时期的四年学习中,校名改了两次,第一次是新常州中学,第二次是第十二中学。学校在组织学生学习文化的同时,开展了多次学工学农学军活动,让学生们提前感受和体验了社会生活。我又坐在课桌前读书,是参加工作13年后的1985年——为期两年的电大脱产学习,这次“充电”让我取得了大专学历。1998年,我又有了一次不脱产的学习机会,经过两年多的“深造”,在45岁时取得了本科学历。
工作证书。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常州厚余煤矿,但在我和矿友的记忆中并没有发过工作证,1974年,我加入工会时也没拿到会员证,能够证明我是该矿职工的是当时的留影、奖励证书和个人档案。我在厚余煤矿工作8年,经过多个工种的锤炼,经受了苦脏累险的考验。1980年,我调离煤矿进入市总工会,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份工作。1980年12月,我领到了市直属机关工会发放的工会会员证,1981年1月,我领到了市级机关发放的首个工作证。从此,我坚持不懈地干了37年,直至退休。
奖励证书。这是我保存证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有100余件,虽然都很普通,基本上没有含金量,更谈不上享受待遇之类的实惠,但它们对我的精神鼓励却不可小觑。新闻文化宣传机构给我的奖励证书激励我积极写稿。本单位给我的奖励证书是对工作态度、履职能力和敬业精神的肯定,也对我后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级机构颁发给我的奖励证书有市委市政府的,有江苏省总工会的,有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其中全国优秀工作者称号可谓最高精神奖励了,我背负在身,油然产生了一种价值感、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捐款证书。参与救灾助残扶贫等慈善公益活动,为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实事好事,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我明白这个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践行,尤其是多次参加党政组织发起的各类支助捐赠活动。看着仅有的两张收条,我想起了两次善举: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大家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我也积极响应号召,数次捐款共计人民币2800元,其中500元为特殊党费。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医疗资源十分短缺。退休在家的我与妻子女儿心系灾情,商定以三位普通党员的身份,向居住地文笔塔社区党组织捐款1000元人民币,以尽绵薄之力。
会员证书。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因为不热衷于加入各种协会,所以除了工会会员证外,其他会员证书基本没有。退休后为了丰富老年生活,根据爱好寻找一点乐趣,我读书看报、旅游交友、摄影写作。为了在写作方面增加一点动力,在文友的鼓动下,我于2021年加入市作家协会,有了一张作协会员证;去年在个人网上申报、纸质材料申请审核、专家组评定、网上公示通过的情况下,我又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我将在笔耕路上继续寻欢筑梦、老有所乐,争取写出一些有思想、具情趣、接地气的文章来,不要愧对了“作家”这个年轻时只敢梦想、老了才斗胆取得的“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