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文笔塔 文艺
2024年11月30日

钱名山:情深义重暖人间

薛焕炳

80年前,被誉称“江南大儒”的钱名山,一直活跃在常州、上海等地,尤其在家乡最为突出。名山先生重情、重德、重义,深得人们敬重,下面撷取名山先生二三事,让后人知道他的行谊和高尚品德。

先说名山先生重情之事。在常州,钱名山有众多弟子,也有不少至交好友,武进邓春澍就是他的同门好友。邓春澍的父亲邓伯勋是一位塾师,钱名山父亲钱鹤岑早年聘请邓先生授名山读五经,前后达三年,钱名山对老师非常敬重,撰有《邓先生传》。邓伯勋培养了两位进士:钱名山和潘鸣球,钱潘二人是表兄弟。

邓春澍,书法、吟诗、作画皆精通,以画石著称,有“石圣”之称。寓居化龙巷时,治印曰“仁育桥边第一家”。1929年,邓春澍乔迁马山埠(白云渡10号),印治改称“白云渡口第三家”,钱名山与邓春澍交情甚笃,经常往来唱和,曾赠诗一首给春澍:

邓生辛苦事丹青,长借溪山写性情。

知否东郊新画稿,拐仙扶杖看春耕。

邓春澍乔迁云溪后,钱名山数度登门,又赋诗贺之。名山在另一首《赠邓春澍》诗中写道:

邓生立品何潇爽,自画青山寄遐想。

半月名山不到门,烟云满屋无真赏。

从诗中看出,师友之间走得如此近,钱名山几乎每月都会到邓春澍处一二次。雅集交游时,钱名山也会带上他,故此,1930年3月2号,焦桐在《武进商报》登载《题邓春澍亲翁云溪溪隐图横卷即用名山韵》:

卜居邻古渡,洗耳有清流。

仙府琅嬛地,高人书画舟。

当阶红药丽,隔岸绿杨稠。

到此浑忘俗,清淡竟日留。

焦桐即武进蔡钺,与钱名山、邓春澍等均为苔岑诗社、兰社成员。1931年农历七月初一,钱名山夜游舣舟亭,同游的有杨铁华、邓春澍等。杨铁华作《随钱世伯名山夜游舣舟亭》诗,诗中看出钱名山与杨铁华、邓春澍等之间情谊与志趣非同一般:

孟秋之月月初醒,忝与诗翁到此亭。

倘使东坡如可作,相将酬唱我旁听。

宋代名贤古迹存,兰陵景物萃东门。

请看百世千年后,争说桥前有寄园。

1933年秋,符铁年、汪蔼士、胡汀鹭、钱名山、邓春澍、王春渠、钱小山等20位江南贤达,聚集谢玉岑、谢稚柳家,祝贺其祖母钱蕙荪八十伞寿。钱蕙荪是钱名山的姑母。第二天,江南友人共游舣舟亭。邓春澍为此创作了一幅《舣舟亭雅集图》长卷,以纪盛会,也留下了民国时期舣舟亭的风貌与布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长卷开首一景,即是钱名山独立篱畔赏菊的生动造像。为表达对邓春澍的挚爱与情谊,钱名山在长卷引首上题书“舣舟亭雅集图”六个大字,字字银钩,苍劲有力。《舣舟亭雅集图》现藏常州市博物馆,成为传世之作。

再说名山先生之重德。钱名山是著名慈善家,他在家乡组织的赈灾不计其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曾至马迹山考察,在苦竹镇遇上两位当地耄耋长者。老人闻知晚辈来自常州,滔滔不绝与我讲起钱振锽马山赈灾之事。老人说,我们都是常州(武进)人,原属武进迎春乡。马山每逢灾荒,钱振锽会来了解灾情,鬻书赈灾。他们还记得先生当年的音容笑貌。

1929年,马山遭遇螟害,水稻颗粒无收,乡民四处逃荒。钱名山闻知,立即组织筹赈书画会。1930年2月26日,《武进商报》报道:“昨日,钱名山、李复稔、邓春澍、刘咏生诸君在公园水西馆,筹商马迹山筹赈书画会办法。上海书画家由谢玉岑君在四五六酒店接洽,缴得二十余名家作品,本地各书画家现定二十八日在公园商品陈列所,柬请开会……”马山筹赈书画领衔的是钱名山,名山老人在公花园内,从早写到晚,不停地铺纸挥毫,腕底竟磨破渗出血来。学生朱纮急忙买来胶布贴上,一日之中又磨破三张胶布……

钱名山关心百姓疾苦,百姓也感恩先生善行。1934年,宜兴、溧阳、金坛、武进等地遇上大旱,许多灾民涌往常州,先生再次发起赈灾,市民纷纷加入。许多灾民无避风遮雨之所,他让灾民住进寄园,又争取舣舟亭等公益处所收留灾民。在这次赈灾中,钱名山捐款四百八十九元一角(主要是鬻书所得),刘国钧捐款二百五十元,刘靖基捐一百五十元,上海杜月笙捐款一千元。

灾民感恩,其中有灾民在临别之际,挑上一筐荠菜送到钱名山家中。先生感念万分,作《谢流民送荠菜》诗以答谢:

流民出门忍饥冻,杖头钱少难为众。

何处人间无往来,一筐荠菜来相送。

愿君麦熟还故乡,四野一色黄云黄。

老夫或者携筇至,领取千家饼饵香。

钱名山身体力行,积极行赈灾之事,同时大力褒奖社会行善之举。1935年3月,钱名山在《武进商报》发表《舣舟亭女菩萨》一文,称赞两位女士赈灾不留名。是年,武进在舣舟亭设施赈局,每天象征性发几十个铜元给灾民。而聚集舣舟亭的灾民有上千人,大多数是外地流民,此等做法可谓无济于事。此时,舣舟亭来了两位女士,各携一个皮包,包内装满小额银元,见到灾民,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发给银元两角,灾民无不感激。两女士见包中银元已不够敷出,于是改用铜板……

钱名山见到此事,万分感动,称赞二位为“女菩萨”,并千方百计打听她们的尊姓大名。他又联想到去年冯、孟两女子设席款待灾民一事,于是给两女子立了传,收录在《名山集》中。而1935年3月发生的赈灾一事,更使他难以忘怀,所以他在文中写道:“二女菩萨功德自在冯、孟两女之上。然其用心则同,原无轩轾也。名山敬为二女菩萨征文,文成,直寄武进商报馆登载,若有佳作,感发人心者,当择拙书之尤者以报,必不食言。”一位德高望重的江南大儒,为两位女士的善行如此赞许,其爱民崇德之心跃然纸上。邑中高敬轩也赋诗一首,褒奖二女子慷慨解囊、不留姓名的行为。

舣舟亭耸运河边,旱魃去秋胡肆虐。

宜溧饥民相接连,嗷嗷待食集此地。

扶老携幼日千百,满眼哀鸿谁助捐?

何见祥云女菩萨,仙袂飘飘降宝莲?

是年春,钱名山又作《舣舟亭记事》三诗,内容同样是关心百姓疾苦之事,诗云:

急雨横风起二更,猪棚聚蚁一时惊。

同胞直是清平话,谁唤横渠起九京。

(原注:舣舟亭猪棚古矣)

青蚨出手尚沉吟,暂与调饥作点心。

难得散花天女手,舣舟亭上散黄金。

(原注:诸氏女手散六百金)

三月郊原麦始芒,送君曾未裹糇粮。

春来百草多堪吃,惟有伤人是大黄。

讲到名山先生的重义,不能不提他与朝鲜文人、抗日志士曹玉山的关系。

曹玉山,号友鹤,出生在朝鲜金海郡的一个名门,擅长书画诗文,有《玉山诗集》传世。1910年,朝鲜沦亡,因反对日本殖民统治,曹玉山于次年逃亡中国,从事抗日复国斗争。初到中国时,他一度流落南京街头,1925年,被邓春澍发现,于是邀其转道常州。曹玉山到了常州,以鬻画谋生。但苦于不会说汉语,生计艰难,前后寄居玄妙观、清凉寺、放生寺等,未获礼遇。对此,曹玉山赋诗一首,自比当年伍子胥,表达自己悲愤之情:

皓首萍踪万里流,五年兵乱滞南州。

黄花节近兰陵雨,白雁书稀稗海秋。

百里扊歌悲岁暮,伍员箎曲切时愁。

不才岂解谋生计,技薄人知也自羞。

后来,钱名山与曹玉山结识,二人气节相投,先生经常前往清凉寺等寓所探望接济,并留下一诗:

家国亡时道已穷,九流三教枉能通。

伤心万里无归客,来听闍黎饭后钟。

名山老人一向敬重抗日志士,1909年,曾作《刺伊藤》诗,赞扬朝鲜义士安重根。横山杨霞峰为名山弟子,时在寄园任助教,钱名山请他陪同曹玉山谒见白龙观瑞邦道长。曹玉山自此在白龙观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栖身之所,钱名山经常前去探望。1936年,曹玉山在此终老,安葬于白龙观东侧山坳中。

苏DYG238 大好河山(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