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市排水管理部门迎来“高光”时刻:北上广深等众多一线城市的同行齐聚一堂,向常州学习水环境治理。多年前,当不少城市热衷于购买第三方服务时,我市立足本地水情实际,没有跟风“一包了之”,反而“大包大揽”,坚持“一家管、全覆盖”,十多年如一日,一体化推进“规、建、管、养”,成为住建部推荐的改革典型。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检视这一“不改”的改革典型,对于如何用更加科学的态度和方式推进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总结经验,负责人一言以蔽之:“不能刻舟求剑,更不能为改而改,从实际出发是关键。”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远比水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杜绝“一刀切”“赶时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能为改而改,不能稀里糊涂地改。”在新征程中,我们既要坚定改革的决心、信心,同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改革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当前,有两种脱离实际的改革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坚决制止。
一种是为了“政绩”的乱作为。订不着边际的高指标、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拍脑袋做决策,看似“大刀阔斧”,其实是政绩冲动,一味求速度、赶进度,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愿下尺寸之功。这种为改而改、甚至简单蛮干,是把改革事业当成“政绩工程”,纯属瞎折腾,缺少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另一种是为了“敷衍”的不作为。上下“一般粗”、政策“翻烧饼”、执行“一刀切”……脑中毫无长远规划,手里没有章法,纯粹“走到哪算哪”,其实是懒政怠政。这种“雨过地皮湿”,稀里糊涂地应付了事,是把改革事业当成“烫手山芋”,实则患上了改革的“疲劳症”“麻痹症”,缺少挺膺在前的担当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魄力。
这两种脱离实际的极端表现,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归根到底就是一些地方、一些干部面对改革大任,不会改、不愿改、不敢改。究其原因,既有惯性思维、利益固化的束缚,也有畏难情绪、本领恐慌的掣肘。这些脱离实际的改革,只能让改革大业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这些“空踩油门”,贻误机遇、影响发展、造成烂尾,更会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伤民心,丢威信。这是党中央明令禁止的,也是群众深恶痛绝的。想要杜绝改革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必须讲究科学方法,坚守根本原则。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求索,既不能贪功冒进、又不能踟蹰不进,关键要把握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改革,党中央作出了顶层设计、战略擘画,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形势的发展千变万化,绝不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各地、各部门要依靠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更细的政策颗粒度,让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进而在更多领域创造改革样本、在更广维度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这样的“积小胜为大胜”。
改革不能脱离实际,而要直奔问题而去,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一切改革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判断改革成效的“金标准”。面对改革这场利益格局的重塑,作为“操盘手”的领导干部,不但要“心中无私天地宽”,更要加强改革举措的充分论证、精心设计,尤其科学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让躺平者、观望者,甚至是喝倒彩者,利益有所触动,形成倒逼之势;让改革者、实干派,抛下顾虑、轻装上阵,形成“上下同欲者胜”的良好局面和强大合力,发挥改革整体效应和最大效能,真正让大家都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改革之路不进则退,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系统布局、谋定而动。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时不我待的干劲,也要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用科学的态度和方式拓展改革的半径,不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