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要闻
2025年01月17日

我市优良天数比率近三年最优、太湖常州水域水质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

在蓝天碧水净土上亮出环境“成绩单”

身边的美景——菱溪公园。 赵新华摄

□本报记者 朱雅萍 通讯员 常环轩

对城市而言,蓝天白云是最好的滤镜;对市民而言,清澈河湖、绿茵繁花是最近的美景。2024年,常州坚持把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绩单”写在蓝天、碧水、净土之上,全年实施7117项污染防治工程,公众生态环境总体满意率达95.7%、全省第一。

细读2024年的这份环境质量“成绩单”会发现,全市治污举措扎扎实实、全年攻坚成绩惊喜给力:全市PM_2.5浓度绝对值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低,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达到近三年最优水平,也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三年持续提升的城市;全市河流断面水质全面达到Ⅲ类,1200余条骨干河流一级支浜的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7.5%、15.5%;太湖治理实现历史性突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无废城市”国家试点评估均居全省前列……

俯仰可见的碧水绿地和蓝天白云,正在不断擦亮常州市民的幸福底色。

第三个“大气十条”绘就“幸福蓝”

“雾霾天”少了,“水晶天”多了。2024年,“幸福蓝”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常见色。

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从2013年起,我市用10年时间,将PM_2.5浓度从每立方米72微克下降到34微克,降幅高达52.8%。进入2024年,我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步伐更进一步——《常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正式出台,这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

2024年,我市不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高质量完成764项年度治气工程,2蒸吨以下生物质锅炉全部淘汰,371个储罐呼吸阀全部更换为高效呼吸阀,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提前完成年度目标,武进玻璃钢、新北汽摩配、天宁干燥设备、钟楼灯具、常州经开区地板5个集群整治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通过热点网格、走航车、激光雷达等方式排查出各类涉气环境问题2000余处,均第一时间交办处理形成闭环。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在2024年的日历上,常州标记了越来越多的空气优良天数,但是前进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止。眼下,我市正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歼灭战,在重污染天数比例已控制在1%以内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来增加减排量,以更多确定性的减排量冲抵不利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影响。同时,系统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进一步把排放量降下来、把蓝天的成色提上去。

城乡协同治理写好“水文章”

与全民共享的“幸福蓝”相比,2024年,常州的“水文章”同样浓墨重彩。太湖新一轮综合治理,推动太湖常州水域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面推进河流水质专项提升行动,使1200余条骨干河流一级支浜的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大幅下降,水质优Ⅲ类比例提升至61.5%。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是加快推动区域水环境持续改善的前提。我市成立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推进工作专班,实现治理要素全覆盖、过程质量全管控。在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中,形成污水排放控制区“一张图”,完成所有污水排放控制区溯源排查,按照有口皆查、有水皆测、有源皆溯、有污皆治“四步法”,持续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全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2024年,我市实现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治理率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全省第一。根据河流水质专项提升行动的统一部署,我市同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溯源排查,划定132个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控制区,对控制区内的自然村庄、农村黑臭水体以及全市所有已建成的农污处理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制订整治计划,分年度组织实施,2024年已完成整治工程量的30%。

为巩固整治成效,我市不仅制定了《常州市农村污水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还创新监管手段,建设全市农污处理设施信息化监管平台,将3068套设施的电量、流量等数据接入平台,在平台内实现对问题设施的判别、交办、整改、反馈闭环管理,逐步消灭村民身边的“黑水沟”,还大家更清澈亮丽的“生态河”。

裂变中的“无废细胞”助力“地安宁”

水清岸绿,亲水畅行,行走在大运河丁堰段河畔,如画美景徐徐铺展。近年来,常州经开区以“无废运河”建设为契机,将运河周边企业固废的产生、入库、管理、出库等环节全部纳入巡查内容,实现全程可溯。如今的运河两岸,分布着工业文旅健身步道、运河公园、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等地标建筑,成为集生态、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滨水空间。

“无废运河”建设是我市“无废细胞”建设的组成部分,“无废企业”“无废医院”“无废学校”等同样贯彻“无废细胞”理念的各类生产生活单元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推进中。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无废细胞”创建标准规范,已建成“无废细胞”55个。同时,我市推进“互联网+监管+协调联动”,建成并投运11个小量危险废物集中收集点,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近7000家,破解小量产废企业处置“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目前,城镇污泥市内处置率达到95.9%,全省领先。“无废城市”建设年度评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获奖励资金500万元。

“无废城市”建设的铿锵步伐,也为我市打好“净土保卫战”筑牢了基础。我市将土壤污染防治与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统筹部署、综合施策、整体推进,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督单位名录和地下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2024年完成75家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和58家重点监管单位土壤与地下水周边监测,完成92个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备案,美丽常州由此拥有了更加清洁坚实的土壤。

没有上一篇了... ... 巧为地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