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中医药骨干创新人才、孟河医学骨伤流派主要传承人,高俊一直致力于中医正骨的传承与创新。
他将马培之以及其历代传人的正骨手法进行传承、完善,总结了“孟河医学骨伤流派正骨十二法”,成功申报第六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整理、挖掘孟河医学骨伤流派经典名方,高俊带领团队创新多种中医疗法和特色技术,研发的“马氏五色膏”“筋伤正骨油”等特色中药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目前,中医正骨科成为我市首个以中医药特色诊疗为主治疗骨科疾病的专科。
-
敢为人先,无惧藩篱,是对纪元数十载医路最贴切的写照。
省内首例ECMO支持下室速电风暴射频消融、全市首例三维脉冲电场房颤消融、首台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植入、首次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首次应用氧化膜单铆封堵器开展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二代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术首先开展……他用扎实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对心血管疾病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常州地区心律失常的诊治与研究打开新路。
-
作为一名急诊尖兵,王大明扎根医疗临床一线30余年,不仅是科室发展的领头人,也推动了常州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他扎根基层走进群众精准施策,对内引导党员亮身份、做示范,比学赶超干事氛围;对外推行“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服务,有效提升常州全民急救能力。
-
她的初心,26年如一日始终不变;她的医术,26年来不断挑战不断攀登不断精进,从单纯地切除乳腺肿块到乳腺癌根治术,从乳房切除到乳房重建,她帮助了许多乳腺癌患者重树信心重塑外形重归社会;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到每一处普及乳腺癌防治知识,积极撰写健康科普,参加两癌普查,并到基层单位坐诊,为当地居民提供三级医院的同质化诊疗服务。
-
□本报记者 李青 陈荣春 赵霅煜 胡平
在生命的长河中,有一群守护者,他们以白衣为甲,以知识为剑,昼夜不息地守护着人类的健康。我们称其为——医生。
他们是医学知识的探索者,不断追求医学的深度与广度,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解决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他们是医德的践行者,以仁心仁术为准则,尊重生命,敬畏职责,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崇高使命。他们用无尽的耐心和细致的关怀,为每一位患者带来希望和安慰。在他们的眼中,每一位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都值得最精心的呵护。
-
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疗管理人员,她始终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勇挑重担,守正创新,勤恳负责,带领医疗团队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在临床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
-
周华是我市抗癌协会理事,是白血病孩子家长心中的医疗担当。作为市儿童医院“生命小战士”慈善公益项目的发起人,周华帮助许多白血病患儿家庭走过人生低谷。
在周华带领下,科室成功获评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先后开设血液肿瘤医护、血友病医护联合门诊、白血病淋巴瘤门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门诊等特色门诊;开展内镜引导下鼻空肠管置管术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过程中的应用、拉布立海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相关高尿酸应用等创新技术;牵头建立实体瘤MDT团队,成功救治常州市首例儿童神经母细胞患儿;与儿科实验室合作,早期诊断多例罕见病儿童。
-
专家门诊量约2500人/年,手术量约800台/年,抢救成功率100%……深耕妇产科近20年,石中华始终将母婴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羊水栓塞、凶险性前置胎盘、子痫等产科危急重症救治领域积累丰富经验,以精湛的医术赢得广大同事和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年仅42岁,石中华就身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孕产保健部部长、产科学科带头人等多重身份。他的创新之举“妊娠期糖尿病精准化诊疗和集束化管理体系”,不仅赢得了国家级和省级的荣誉认可,更在省内外多家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从单一个体到群体层面的深远影响。
-
作为一名医生,张子洲心系患者,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宗旨,践行着医者治病救人的诺言。工作中,他勤奋好学,任劳任怨,带领着全体医护人员发展成了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市级重点专科;荣立市卫健委三等功一次,被推荐为常州市卫生拔尖人才培养后备对象,获得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医德之星,获得市卫健委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