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中华造园艺术的漫漫历程,大师巨匠灿若星辰。他们的经历与成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缩影,也是中华文明和国粹艺术最集中的体现与代表。
每当走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环秀山庄,看到那些被誉为叠山理水经典之作的迷人景观,就仿佛会看到有一个人迎面向你走来,但是你却怎么也无法与他对话,这不光是因为我们和他之间隔着时间的距离,更是因为我们和他之间隔着时代的文化距离,我们只知道他的作品,而对他的了解太少了。这个人就是造园巨匠戈裕良。近日收到了常州薛焕炳先生所著《戈裕良传》的书稿,读后让我们感到可以与戈裕良走近了。
-
民谚说: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这不,中秋假期刚踏进家门,母亲便立即安排我们去采柿子。来到树下,抬头仰望,枝条上柿果累累,黄灿灿、红澄澄的果实,点缀着蓝色的天空,充盈着父母的满足。
妻子扶梯,我和儿子轮流采摘,父亲和母亲用竹篮将采摘下的柿子倒放在三轮车中,照例在母亲“不要采了,空点给雀雀啄啄”的叮咛声中收工。柿树果园距老宅有半里路,儿子骑上三轮车,妻子压阵,满载先回。我陪着父亲母亲边走边聊,刚走了几十步,他们就已经气喘,并且嚷嚷:“儿子呀,你慢一点,走得太快了。”我立即停下脚步转身回望。此刻,秋阳温煦,父亲的头发却更显稀疏花白,母亲的背影弯缩成了弓弦。瞬间,我的心房一颤,可不是吗?父亲已年过八旬,母亲也近八十,他们已是杖朝之年,我们是时候放慢脚步了,慢慢地陪他们走好行稳。
-
临古小品 (国画) 潘杰
-
江南水乡因水而兴。
上世纪80年代前,冬季是农村最清闲的时候,但也是疏浚河道、清理沟渠的农田水利建设“旺季”。官方称之为兴修水利,农村老百姓俗称“开河”。在那个年代,开河、开渠、筑坝、填塘根本没有挖掘机、推土机之类,靠的都是双手和肩膀。
记忆中的1977年的新年伊始,生产队长上门“抓”了我的“公差”,说是会计不在家,要我和他一起上工地领任务。当时我17岁,一个刚刚高中毕业、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路上得知,全公社组织所有大队200来个生产队的劳力集中到大荡圩“开庄阳河”。
-
(篆刻)
周俊海